(罗敏俐)5月15日,学校人文与教育学院下属社团岭南民间艺术美育协会及岭南民间艺术美育工作室成员,在覃守达老师的带领下,到达惠州博罗县嶂背村,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畲族文化研学之旅。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嶂背畲族村与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合作,共同打造了岭南畲族民间艺术美育实践基地、岭南畲族民间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岭南畲族民间艺术产教融合研学基地,为学生打造双语教学平台,助力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畲族民间艺术实习实训基地
活动伊始,非遗项目畲语代表性传承人雷金球等引领调研团队走进畲族文化传承馆。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位于嶂背耀伟畲族小学内,馆内精心陈列着农耕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和语言文化等主题展览,全方位展现了畲族独特的历史脉络与生活智慧。讲解员手持麦克风,逐一向同学们讲解畲族的民俗文化,讲解结束后,又邀请同学们来到户外空地,体验极富特色的竹竿舞。同学们在竹竿舞传承人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 “开合跳”“旋转跳” 等基本步法,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默契配合,现场响起阵阵欢笑声。这场动静结合的文化体验,让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当地畲族的历史文化,更在竹竿起落间深刻感受到畲族人民的生活热情与艺术创造力。

讲解员讲解畲族服饰
竹竿舞体验完后,同学们来到传承馆三楼的会议室,雷金球老校长、蓝计香书记与覃守达老师先后发表致辞。雷金球老校长深情回顾了嶂背小学的建设历程,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畲语研究工作的心得,向同学们发出参与濒危语言保护的倡议,呼吁年轻一代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蓝计香书记则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畲族语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为同学们后续的调研实践提供了专业指引,助力大家更精准地切入畲族文化研究。

跳竹竿舞
致辞结束后,嶂背耀伟畲族小学的老师为研学团队精心安排了打糍粑、畲语教学和编竹篮等沉浸式体验课程。在打糍粑环节,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深切感受到畲族美食文化的独特风味;畲语课堂上,同学们跟随老师的发音,认真模仿畲语词汇,在双语教学的互动中揭开畲族语言的神秘面纱;下午的编竹篮课程则考验着同学们的耐心与细心,在编织老师的示范下,大家手持竹条,专注地编织出一个个承载着畲族手工艺智慧的竹篮,在一针一线的穿梭中体悟传统技艺的匠心。
当日下午,岭南民间艺术美育工作室学术研究小组在雷金球老校长的协助下开展畲语专项调研。雷校长以一堂生动有趣的畲语课,带领小组成员深入了解畲语的发音规律与文化内涵。在双语教学体验环节后,师生围绕双语教学的痛点与需求展开热烈探讨。雷校长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针对畲族词汇研究提出宝贵建议,并指出当前村里儿童普遍面临畲语失语的现状,深入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语言传承面临的挑战。他对团队提出的数字化保护设想表示高度赞赏,并展示了与高校团队合作的一些初步成果,寄望通过创新手段推动畲族词汇体系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播。
此次畲族文化研学活动,不仅让岭南民间艺术美育协会的成员们通过多维度体验与深度调研,全面认识了畲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在非遗传承人与乡村老师的指引下,深刻领悟到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时代使命。未来,协会将继续以实践为纽带,推动高校学科资源与民间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师生合影(第一排中间是雷金球老校长,右六是蓝计香书记,左六是覃守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