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学校白云校区7-418展开了新一期的“广理大讲堂”系列的讲座。人文与教育学院特邀原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刘芷玮博士为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庄子》的知觉感通论的专题讲座,现场吸引了众多师生的主动参与,学术氛围浓厚。讲座由昌中信老师主持。

庄子的感知觉理论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根基,突破感官局限,构建了超越经验、直通“道”的精神感知体系。其核心可概括为“去蔽存真”“物我交融”“以神遇物”三层递进,体现了对人类认知本质的深刻反思。刘芷玮博士的哲思将大家的思维带入了庄周的精神世界,现场的师生乐于其中。

刘芷玮博士开场以“心斋”为题,引发相关的研究问题意识,通过感官认知的切入口,体现其感知美学的魅力,从身体观、现象学、注疏三个角度对其分析。认为庄子将感知觉置于“道”的哲学框架中,而感官认知是有限的、相对的,唯有超越感官束缚,方能通达“道”的绝对境界。庄子指出,耳目口鼻等感官只能捕捉事物的表象,无法触及本质。例如,他以“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比喻感官认知的狭隘性(《秋水》)。所以人的思维认知(心知)同样受制于成见与欲望,形成“成心”,导致对世界的扭曲理解。例如,他批评儒家“仁义”观念是人为的桎梏,阻碍了对“道”的体认(《骈拇》)。真正的感知是超越感官与心知的“神遇”,即通过直觉与“道”合一。例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养生主》),正是这种超越性感知的体现。

刘芷玮博士在讲座过程中通过浅显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骑自行车和打字来说明对“技艺”的认知。面对学生的提问,刘芷玮博士耐心回答,指出庄子反对所有的“机心”,而道的体现却无法脱离技艺的存在,这也是庄子哲学的高明之处,一切的是非成为一个圆,一切皆是起点一切也皆是终点。

在讲座的结尾,刘芷玮博士结语:感官知觉需要转化为能量知觉,通过知觉转化,人得以重新感知世界。感官是更细致的身体。肯定人内在本有感通物我的自主性,我们的知觉在寻觅声息。从而引发师生对此更深厚的兴趣,主动与刘芷玮博士继续交流,现场气氛活跃。讲座结束后,由人文与教育学院陈南先副院长组织现场的教师和学生与刘芷玮博士合影留念。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