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惠州校区1号教学楼208教室座无虚席,人文与教育学院文学系现当代教研室教师符书华老师以“新文学与20世纪中国的‘民族’制造”为主题,带领听众回溯“民族”观念的历史流变,探寻新文学与民族意识建构的深层关联。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秦苏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符书华老师以“何谓‘民族’”切入核心议题。他指出,“民族”实为舶来词,有着独特的观念史。从原始含义的“身世”“部族”“族裔”“社群”等含义,到历经文艺复兴、大航海活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以及民族独立建国运动后不断丰富沉淀的现代通用含义,符书华老师阐释了“nation”一词含义的层累过程。他提到,当一个词语在某个历史时段大规模、高频率、广泛地被使用,意味着其背后所携带的观念体系正在兴起并扩散为流行观念,最终沉淀为时代“常识”。
提及中文典籍中的“民族”,符书华老师以《南齐书·高逸传》之《顾欢传》中的《夷夏论》为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民族”概念的早期认知。随着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西方“民族”观念传入了中国。符书华老师对比了古代与现代民族观念的差异——古代侧重“风教、习俗、贵贱等级”,现代聚焦“国家、国民、公共生活”。随后,符老师总结了“民族”内涵:现代世界(14世纪至今)里,人类组织重建自己社会共同体、实现自我社会政治治理的一种现代公共机制,其具体操作要素涵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古老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文化、道德标准、情感认同、群体归属感等诸物质与观念。
随着讲座的深入,符书华老师系统剖析了“民族”观念引入前中原王朝与中国人的天下观,以及1840年后“开眼看世界”带来的思想震荡。在“新文学:走向‘国民’与‘社会’的文学”部分,符书华老师以茅盾小说《虹》为例,阐释新文学如何通过文本呈现家国观念,展现新文学在20世纪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与建构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丰富的历史案例、深入浅出的理论解读与生动的文本分析,现场听众对“民族”观念的古今之变与新文学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符书华老师字字珠玑,既有文学理论的深度,又有思想内涵的厚度。现场听众被符书华老师的讲述深深吸引,只见他们时而俯首笔录点滴,时而凝神静听品味其中深意。尾声时分,全场自发响起持久而热烈的掌声。结束后,学生们与符书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此次讲座不仅让现场听众对“民族”观念的历史演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更启发了从文学视角审视历史与社会的新维度,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